《金鎖記》寫于1943年,發(fā)表于1944年上?!短斓亍飞?,后收入小說集《傳奇》中。是張愛玲創(chuàng)作的中篇小說。
《金鎖記》描寫了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。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,欲愛而不能愛,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。在財欲與情欲的壓迫下,她的性格終于被扭曲,行為變得乖戾,不但破壞兒子的婚姻,致使兒媳被折磨而死,還拆散女兒的愛情。"30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。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,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。"的故事。張愛玲另辟蹊徑,講述了一個母親對自己親生兒女迫害摧殘的傳奇故事,從而反映了特定的社會環(huán)境和具體的生活環(huán)境怎樣把一個原本有著溫情性格的正常女人變成一個陰鷙狠毒的“吃人者”。
《金鎖記》在情節(jié)的安排上,人物的設(shè)置上,頗有借鑒古典小說《紅樓夢》的色彩。在情節(jié)上,它講究巧合、波折和首尾照應(yīng);在人物的設(shè)置上,多在古色古香的環(huán)境氛圍中來寫現(xiàn)代人的精神氣質(zhì),帶有強烈的市井色彩。
內(nèi)容簡介
曹七巧家里本是開麻油店的,由于姜家二少爺是個殘廢,無法與做官人家結(jié)親,便娶了七巧做正房。丈夫的殘疾使曹七巧無法享受女性對愛情的渴求,并造成了她常年的性苦悶。于是她把姜季澤作為愛慕對象,但是傳統(tǒng)封建禮教迫使姜季澤拒絕了曹七巧?,F(xiàn)實的無情和對金錢的渴望,激起了曹七巧對錢財?shù)臒o限占有欲,使她一步步陷入自己打造的黃金鎖,也一步步走向心靈的扭曲。
曹七巧由于心理的重度扭曲,在分家之后轉(zhuǎn)變?yōu)橐粋€惡母和惡婆婆,做盡了極惡之事。
女兒長安是她手中的第一個犧牲品。七巧讓長安裹小腳,淪為親戚朋友的笑柄。當(dāng)長安在學(xué)堂呼吸到新鮮空氣時,卻又在七巧的無理取鬧后放棄上學(xué)。當(dāng)長安好不容易和童世舫有了愛情,七巧卻從中作梗,變著法讓長安吸上大煙,敗壞女兒名聲。把長安推向無底的深淵。
長白也在曹七巧的誘惑下吸食大煙。母子倆討論兒媳的秘密,使兒媳被逼絕望,悲慘地死去。而后扶正的娟姑娘,不到一年吞鴉片自殺了。曹七巧自身的不幸使她不能容忍別人的幸福,甚至是自己兒女的幸福。極度的內(nèi)心扭曲使她做出各種的惡事,毀掉了兒女、兒媳和童世舫的幸福,也造成了更多人的悲劇。
創(chuàng)作背景
張愛玲的寫作生涯是從1943年的上海開始的,20世紀(jì)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本就是一個浮華的洋場社會,戰(zhàn)爭的陰云又給它增添了一種及時行樂的頹廢氣息。十里洋場,華洋雜處,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雜糅在一起,顯得光怪陸離。這就是張愛玲寫作《金鎖記》時的上海,價值虛無,物欲橫流。同時,戰(zhàn)爭與死神又近在咫尺。人性惡在戰(zhàn)爭中也表現(xiàn)得淋漓盡致。
《金鎖記》正是產(chǎn)生于這種時空背景,它既打上了時代的印跡,也摻雜了作家本人在個人身世背景上所形成的人生經(jīng)驗。
人物介紹
長安
七巧的女兒。七巧讓長安裹小腳,淪為親戚朋友的笑柄。當(dāng)長安上學(xué)時,卻又在七巧的無理取鬧后放棄上學(xué)。當(dāng)長安年齡越來越大,好不容易和童世舫有了愛情,七巧卻變著法讓長安吸上大煙,敗壞女兒名聲,最終這樁婚事也失敗了。
曹七巧
曹七巧是張愛玲《金鎖記》中的一個血肉豐滿,讓人可憎又深感可憐的人物。曹七巧形象是立體的,發(fā)展的。在財欲與情欲的壓迫下,她的性格終于被扭曲,行為變得乖戾,不但破壞兒子的婚姻,致使兒媳被折磨而死,還拆散女兒的愛情。作者在人物心理刻畫方面可謂是淋漓盡致,絲絲入扣,充分展現(xiàn)了一個弱者、一個女性在追求金錢、權(quán)利、愛情方面所做的無望的掙扎,最終成為一個男權(quán)社會的犧牲品的一個過程。
作品鑒賞
主題思想
姜公館的二奶奶曹七巧以十年的青春熬死了殘廢的丈夫,爭得大莊財富,從此成為黃金的奴隸,心理變態(tài),她壓制情欲,無情地趕走了她原來鐘情的小叔子,又屢次破壞了兒女的婚姻。她逐漸成了撲滅人間幸福和美的喪失人性的女妖。作品通過對她典型性格的描述,真實塑造了一個由金錢而導(dǎo)致人格裂變的曹七巧形象,深刻地揭示了金錢對人的靈魂的腐蝕和對人的本性的扭曲,具有強烈的震撼力。
藝術(shù)特色
《金鎖記》中涉及的喻象分為日常事物、古代事物、時尚事物等等。日常事物是指生活中的尋常事物,如風(fēng)、太陽、淚珠等,共35處,約占68.6%;古代事物是指中國古代傳統(tǒng)的事物,如夜漏、臉譜等,共8處,約占15.7%;時尚事物是指在作者生活的時代從外國引進(jìn)的時尚的事物,例如電影配音機,霓虹燈等,共6處,約占11.8%。其他類型的比喻有6處,約占11.8%。其中以日常事物作為喻體的比喻占的比重最大,這也正體現(xiàn)出張愛玲平民化、世俗化的風(fēng)格。從這些比喻中可以看出《金鎖記》中的喻體主要具有世俗化、古典化、圖像感的特點。
《金鎖記》在情節(jié)的安排上,人物的設(shè)置上,頗有借鑒古典小說《紅樓夢》的色彩。在情節(jié)上,它講究巧合、波折和首尾照應(yīng);在人物的設(shè)置上,多在古色古香的環(huán)境氛圍中來寫現(xiàn)代人的精神氣質(zhì),帶有強烈的市井色彩。例如:曹七巧剛一出場時的動作肖像描寫:“一只手撐著門,一只手撐了腰,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條雪青洋綢手帕,身上穿著銀紅衫子,蔥白線相滾……三角眼,小山眉……”隱約讓我體味出《紅樓夢》中賈寶玉二次進(jìn)“太虛幻境”所見王熙鳳倚著門廊嗑瓜子的形象。此外,在描寫三個兒媳一大早來拜婆婆請安的動作中,也體會出了《紅樓夢》的味道,“眾人連忙扯扯衣襟,摸摸鬢角,打簾子進(jìn)隔壁房里去,請了安,伺候老太太吃了早飯?!边@儼然一副賈府眾媳婦或下人拜見老太君或其主子時的神態(tài)動作。
作品評價
《金鎖記》)頗有《狂人日記》中某些故事的風(fēng)味,至少也該列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。(翻譯家傅雷評)
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短篇小說。(中國旅美文學(xué)評論家夏志清評)
作者簡介
張愛玲(1920年9月30日—1995年9月8日),現(xiàn)當(dāng)代女作家,原籍河北豐潤,生于上海。1952年赴香港,1966年定居美國。
主要作品有散文集《流言》、散文小說合集《張看》、中短篇小說集《傳奇》、長篇小說《傾城之戀》、《半生緣》、《赤地之戀》。晚年從事中國文學(xué)評價和《紅樓夢》研究。